培养方案

专业介绍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特色专业

学制 :四年制本科   学位 :理学学士     课时:  2596    总学分:178  

专业简介:化学(师范)本科专业,以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教学为基础,主要培养能够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中学教师、教育工作者。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教学论、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理论课程及相关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系统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和文化素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先进的教育观念、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在中学、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基础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专业核心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1、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

      下载附件:化学专业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doc

 师资队伍

化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7人,中学正高级1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0%;博士13人,硕士19人,硕博士比例91.43%。有安徽省教学名师4人和安徽省教坛新秀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另聘多位优秀中学化学教师担任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指导毕业论文、辅导学生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活动。

专业课程体系

       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系统性、前沿性和适应性,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学校安排的集中实践环节、学院安排的集中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实践四部分。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完备,拥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

实验平台建设

学院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设有各类基础和专业实验室42多个,拥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工作站、热膨胀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教学设施。

学院现有“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低温共烧陶瓷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化学”硕士学位省级立项建设学科、安徽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学科科研平台。

教学科研平台

<!--[if !supportLists]-->u  <!--[endif]-->基础化学实验室为首批高校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3年);

<!--[if !supportLists]-->u  <!--[endif]-->化学专业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004年);

<!--[if !supportLists]-->u  <!--[endif]-->化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

<!--[if !supportLists]-->u  <!--[endif]-->物理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

<!--[if !supportLists]-->u  <!--[endif]-->化学学科为硕士学位省级立项建设学科(2009年);

<!--[if !supportLists]-->u  <!--[endif]-->化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2019年)

技能培养与学科竞赛

学院十分注重化学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第九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3人、三等奖1人;获第五届安徽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校报记者孟颖在书香江淮第五届互联网阅读征文活动中喜获二等奖;安徽省化学学科竞赛第一届获奖53人,第二届78人;指导寿县一中季晓冉同学荣获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银牌等。


就业实习

多年来,学院根据化学专业特点,安排学生到中、小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加深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认识,逐步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克服对前途迷茫和盲目高攀的不现实思想,客观地确定人生的发展道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心态和作风。并与无锡名思教育集团、湖州市吴兴区人力教育培训学校等签署实习和实践合作协议,保证学生都能够高质量就业,多年来我院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考研深造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一直保持优良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连年稳步提高,学生考研成绩斐然。近三年(2019届—2021届)化学专业考研录取人数高达115人。

序号

姓名

录取院校

录取专业

备注

1

毕佳敏

浙江师范大学

化学

2

蒋平平

安徽大学

物理化学

211

3

刘静

宁波大学

学科化学

4

沈露

浙江工业大学

分析化学

5

王琪

桂林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工

6

杨洁

安徽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

7

殷兵

安徽大学

无机化学

211

8

程莎莎

江苏大学

化学

9

程喜慧

郑州大学

无机化学

211

10

韩慧

江苏大学

化学

11

李寒

安徽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

12

刘瑞

福州大学

无机化学

211

13

马莹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化学工程

14

孙晶晶

青海师范大学

学科化学

15

项林

江西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工

16

颜奇

大连工业大学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

17

张冬雨

宁波大学

化学

18

张孟

安徽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211

19

张思可

南京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211

20

郑永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21

朱媛媛

安徽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211

22

韩帅

安徽师范大学

化学

23

陈慧

太原理工大学

化学

211

24

高莫愁

河南大学

无机化学

25

何森媛

华侨大学

无机化学

26

李宁

常州大学

应用化学

27

陆蓉

温州大学

化学

28

裴盼

南京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211

29

宋冬梅

贵州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30

宋红

安徽工程大学

化学

31

田珈丞

重庆三峡学院

学科教学化学

32

朱喃喃

安徽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33

李欣欣

合肥工业大学

211

34

王缓缓

安徽师范大学

35

高玲莉

上海师范大学

36

李辰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37

窦嘉懿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38

刘丹

安徽大学

211

39

张紫烨

安徽大学

211

40

贺双艳

长春工业大学

41

裴丽君

上海理工大学

42

朱佳颖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43

张念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44

张婉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45

刘玲

安徽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211

46

方腊

安徽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

47

陶明娟

安徽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化学)

48

靳晓

安徽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化学)

49

王磊

安徽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

50

杨愿情

安徽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51

宛娜娜

河北农业大学

分析化学

52

葛童童

安徽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

53

王振

河北农业大学

有机化学

54

陈研

江苏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

55

李晓慧

安徽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

56

岳征瑞

安徽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化学

57

程乐乐

安徽大学

化学工程(专硕)

211

58

荣键

湖南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211

59

陈芳菊

南京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

211

60

王华燕

华侨大学

无机与材料化学

61

汪婷婷

安徽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化学)

62

宋焕焕

温州大学

化学

63

王晓玉

安徽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

64

谢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65

沈莉娜

华侨大学

化学

66

韦闪跃

华侨大学

化学

67

杜亚鑫

合肥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11

68

赵慧楠

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科教学(化学)

69

孙奥

华中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

211

70

李志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分析化学

211

71

刘梦

首都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化学)

72

于美爱

合肥师范学院

学科教学化学

73

胡加燕

湘潭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74

杨森

英国卡迪夫大学

先进化学材料

出国出境

75

刘金帅

安徽大学

无机化学

211

76

尹茂雪

华中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211

77

王爱晶

安徽建筑大学

化学

78

李振春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

79

查元潮

安徽师范大学

有机化学

80

杨雅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

81

房凯

安徽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

82

朱奇越

安徽工程大学

化学

83

阮雅萍

陕西科技大学

化学

84

李诗

安徽工程大学

化学

85

王佩

浙江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86

王屹

大连工业大学

化学

87

吕乐

西南石油大学

材料与化工

88

刘一鸣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

89

李姗姗

河北大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90

吴继伟

浙江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91

刘梦玮

南京邮电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92

张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化学

211

93

汪亚婷

合肥工业大学

材料与化工

211

94

李浩瑜

江苏大学

材料与化工

95

汝露

桂林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工

96

杨婷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97

任朦朦

安徽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

98

刘志远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与化工

99

方逸飞

厦门大学

材料与化工

985

100

魏浩

浙江工业大学

材料与化工

101

乔瑞

暨南大学

分析化学

211

102

历玉俊

杭州师范大学

材料与化工

103

董淑宇

东华理工大学

化学

104

汪刚

安徽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105

丁梅

青岛科技大学

无机化学

106

苗力

杭州师范大学

材料与化工

107

崔小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化学

211

108

孙朋朋

安徽师范大学

学科化学

109

张洁

桂林理工大学

化学

110

郭晴

安徽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211

111

曾崇洋

四川师范大学

化学

112

关嘉成

华中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211

113

严蜜

海南师范大学

学科化学

114

祝子媚

安徽工程大学

化学

115

刘微微

浙江师范大学

学科化学


服务社会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密切相关,学院利用本专业的师资优势和仪器设备资源,面向社会开展实验室开放日。

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小学生化学素养,提高小学生化学水平,学院为淮南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开设小学生兴趣实验课。